论著
秦俭, 王仁生, 莫耀喜, 滕家安, 杨慧华, 李婷婷
目的 探讨基因稳定性与头颈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发生第二原发肿瘤(secondary primary tumor,SPT)的关系。方法 SPT组和无SPT组入组病例分别为67、47例,正常对照组40例。以博莱霉素作为致突变剂,分析既往有头颈肿瘤放疗±化疗史、发生和未发生SPT者,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。结果 从初诊头颈肿瘤的年龄开始,SPT组至发生SPT的时间、无SPT组至最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6.73 ±6.31(95% CI,15.19~18.27)和18.51 ±8.51(95% CI,16.01~21.01)年(F=1.643,P=0.203)。发生SPT的部位主要是头颈部,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。SPT组、无SPT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分别为0.88 ±0.29(95% CI,0.81~0.95)、0.56 ±0.19(95% CI,0.50~0.61)和0.52 ±0.18(95% CI,0.46~0.58)个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F=6.519,P=0.002)。以 ≥ 0.5个断裂数/细胞作为博莱霉素敏感性高低的分界点,3组对博莱霉素敏感的百分比分别为85.07%、65.96%、52.50%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13.611,P=0.000)。将SPT组设置为病例组,余为对照组,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.829,标准误是0.037(P=0.000),该值为0.69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。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潜在的基因不稳定性与SPT密切相关;发生SPT的潜伏期较长,超过10年;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染色单体断裂数判断该患者人群发生SPT的风险有价值, ≥ 0.69可以作为高危SPT的最佳阈值,但需要进一步验证。